Friday, July 28, 2006

 

奧地利交換學生心得感想

即將飛回台灣,結束為期一年的交換學生生活。一年就這樣過去了,我覺得時間過得好快,不過或許就是因為這一年的生活太美好,所以才會感覺時光匆匆飛逝吧!一年前的今天,才剛剛打包好行李,坐上飛機,飛往奧地利展開一年的交換學生生活;一年後的今天,荷包變輕,腦袋瓜變重了,腦袋裡裝滿了一整年學到的東西和美好的回憶,我準備要飛回台灣。

說說這一整年的心得感想吧!我自己覺得,交換到國外的目的,重點不在學習專業科目,而在體驗不同的文化,體驗和台灣不一樣的生活。奧地利是一個生活步調很慢的國家,“悠閒“是我在這裡體會到的第一個感覺。夏天走在Linz的大街上,看到的是悠閒的婦女推著嬰兒車逛街,老人們不疾不徐推著購物車漫步;街上偶而傳來街頭藝人的曼妙音樂、朋友相見時的短暫寒暄,Linz的夏天是活潑而悠閒的。在學校裡,湖邊坐著成雙成對的老人家,湖裡的鴨兒悠遊自在地划水;學生們或是躺在校園的草地上,拿著講義一邊看著一邊曬太陽,或是坐在樹蔭下的小啤酒屋,和朋友邊喝著啤酒邊聊著天。在這裡,沒有匆忙的步調,只有一種悠悠哉哉的感覺。

奧地利的悠閒,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;常常在上完課之後,我一個人帶著雜誌和自製的沙拉,跑到學校後邊的小山坡上,好整以暇地享受午後的陽光。奧地利的農村風光尤其美好,在學校放假的期間,可以到提洛爾(Tirol)走一走;那邊靠近阿爾卑斯山,有壯麗的群山和傳統的農舍,是體驗農村生活最好的地方。

不過,不是每個朋友都喜歡奧地利的緩慢步調和與大自然為伍的生活;一些過慣了都市生活的朋友常抱怨Linz太無聊,找不到事情可以做。在Linz沒有太多可以逛街的地方,而且商店通常下午五六點就關門了,一般可以做的休閒就是湖邊做日光浴、多瑙河岸打排球、小山丘健行、騎腳踏車,晚上則是參加學校的party (通常每個禮拜二跟四都會有節目),或是到外面的酒吧跳舞、聽音樂、喝啤酒等等。不過奧地利放假的機會很多,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假期,這時候就可以提起行囊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,旅行一下。和我一起到奧地利的朋友,幾乎都是歐洲跑遍遍的,有的甚至跑到非洲埃及去了。所以想要交換到奧地利的朋友,不妨想一下自己想要體驗的是什麼樣的生活,如果你喜愛大自然和純粹享受生活的感覺,又喜歡有很多可以自助旅行的時間,奧地利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
在奧地利學到的、體驗到的東西很多,包括克服飲食上的不習慣,從不喜歡當地的食物,到現在已經會做幾道奧地利菜;克服語言溝通上的困難,從只會說Danke、 Bitte,到現在可以用德文做日常的溝通對話。另外,學會和外國朋友相處、學會自己規劃行程、安排自己的時間,加上一些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的改變,我覺得這一年成長很多,也有很多想法上的改變。

在這一年的交換計畫中,我學習到最多的,是做自己的主人,自己下決定不盲從。我想很多交換生都有過這種感覺,就是到了國外的新環境之後,有太多事情想要做,但又同時面臨太多選擇而不知如何下手。例如:要修哪些課?要選哪一個老師的課?假期要去哪裡玩?平常要做哪些休閒活動?或許是因為這一年待在國外的機會太難得,每個人都給予自己很大的期許和壓力,深怕錯過了什麼,沒有體驗到什麼。剛到這個新環境的時候,我亂了手腳,常常某個朋友做了什麼,或是參加了什麼活動,如果我自己沒有做或沒有參加,就會很懊惱,覺得自己好像錯過了什麼。久而久之,我覺得follow別人的作法很累,也發現別人做的事情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,畢竟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都有不同想要完成的目標,有不同想要追求的生活,得靠自己去發現並且實現。因此我開始調整自己的作法,停止盲目地跟隨別人做事,也停止被別人的想法給影響。我覺得“知道自己要什麼“是很重要的,而跟隨自己的決定不盲從是我在這一年很重要的體會。

在德文學習方面,我建議想要到奧地利做交換的朋友,可以先在台灣把德文的基礎打好,具備一些基本的字彙和文法知識,之後再到奧地利或德國的全德語環境學習,德文將會進步很快。如果完全都沒有學過德文就到奧地利去,我覺得一來這邊的老師不會在基礎上琢磨,基本的發音和文法不見得比台灣的老師教的清楚,二來進步空間將很有限。我自己是先在台灣的德國文化中心學了半年,學到德文三之後才出國的,我覺得這半年的準備非常有用,到了奧地利之後我可以直接銜接中級德文一,直接在聽力和口語上做重點練習,加上日常生活都用的到、聽的道德語,所以德文進步的很快。

我建議德文有基礎的朋友可以修一些程度偏難的課程,進步幅度會很大。以我為例,第一學期修了中級德文一、寫作一、德文文法,這些課程在一開始對我來說都偏難,常常是鴨子聽雷,有聽沒有懂。雖然上課常常一知半解,有時還得問問隔壁的大陸同學才知道老師在講哪裡,然而半年下來,我的德文還是在不知不覺中進步很多,到了下學期上中級德文二和德文會話的時候,我更聽得懂老師在講什麼,也更能表達自己的意思了。因此我建議想要學好德文的朋友,不要怕難,多修一點程度偏高的課程,即使當下聽不懂,但是語言環境潛移默化的效果將會令你吃驚。

另外,在學校可以參加語言交換的活動(Tandem),找一個奧地利當地的學生作口語練習,你教他中文,他教你德文,這樣不但多交一個朋友,也多一個練習德文的管道。不過我認為,語言交換的前提是雙方都達到可以口語交談的程度
,否則大部分的時間將淪為英文交談居多,進步的空間很有限。另外,擔任學校中文課程的助教也很有幫助喔!通常老師在交完一課之後,會要求助教帶著學生作練習,這時候你就有機會說德文,並且糾正他們的中文,算是另一種Tandem。

最後想要分享的是我價值觀的改變。以前在台灣,總會透過某些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,例如學歷、外表長相或是家世背景。出國之後,發現原來在台灣用的那一套標準,到了歐洲變的不適用了,因為這邊的價值觀和台灣很不一樣,有些在台灣被看重的東西,在這邊變的無關緊要。舉例來說,學歷在奧地利或德國沒有被看的像在台灣那麼重,很多人僅僅只有高中畢業就出來就業了,也是可以坐領高薪;在這個看重“用雙手做事“的社會裡,會做事的人比起會唸書的學生是更被看重的。

我的感覺是,在歐洲的社會裡,人們的價值觀是多元化的;他們懂得尊重個人的價值,不會輕易作個人價值的評斷;他們不會因為你在有名的大公司上班就對你另眼相看,也不會因為你是清潔工就輕視你。也因為常常面臨到價值觀差異的來回衝擊,我學會不做個人的價值評斷,因為不管用什麼標準都是不客觀的。

在歐洲這一年,我體驗到不一樣的人、事、物,也經歷很多想法的衝擊和改變,成長很多,僅在此作簡短的經驗分享。很感謝學校提供給我這個機會,也祝福未來要到國外去交換的朋友們,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,有很多經歷,有很多體會!

Comments:
嗨雖然我只有瀏覽過這篇文章
不過我覺得這裡很棒
我今年也要去奧地利JKU linz當交換生
你的文章很受用 謝謝:)
 
Post a Comment

<< Home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